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

噶瑪蘭人—竟成為蘭陽平原的過客


台北開完會買不到車票,搭噶瑪蘭客運到羅東換火車返回花蓮。當車駛出雪山隧道,迎面而來的怡人景物,令人嚮往。因此,近年來蘭陽美景吸引許多人來到頭城農場踏青,浮生半日在礁溪浸泡溫泉,到蘇澳大啖美食,在羅東夜市尋覓古早味的小吃,童玩節更是年度盛事。但,當眾生優遊漫步在宜蘭市文化園區,讚嘆宜蘭人引以為傲的文化亮點,或許不知有一個古老民族曾無聲的消失在這塊土地。

久遠的蘭陽(舊稱蛤仔雞)原古木參天,是滋養萬物的雨林,那塊土地除雄據群山的泰雅族人,平坦的雨林下佈滿了噶瑪蘭人,在這裡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,然,200餘年前,一群來自北邊的漢人,敦厚的臉龐加上稻香的誘惑,噶瑪蘭人良善的接納了這群人,殊不知他們的良善,卻是讓這個族群走上滅絕的開始。這群漢人當匯集更強大的力量,他們不再友善,改以入侵者的姿態,肆恣地對大自然無情的摧殘,撕裂大地,放倒巨木。而噶瑪蘭人在面對傳統領域遭侵佔,家園被毀、從協商、哀求、抗議到武力對抗,依然無法抵擋入侵者的進逼,貪婪者的步伐未曾間歇,直到噶瑪蘭人逃到平原的最南端。

當殘存的噶瑪蘭人無助地站在蘇澳高台,俯視雨林消失後無際的平原,當炊煙四起,他們終於明白他們將不再擁有這塊土地,而族人將再也回不去了。

淚乾雨停,自責羞愧,雖依戀難捨,但為族群的延續只有選擇離開,在跪拜祖靈,最後一次親吻家鄉的大地,噶瑪蘭人拎著橄欖樹苗,抱着襁褓中的新生命 終 消逝在蘭陽平原。

另記;
一、殘存的噶瑪蘭人翻山越嶺來到花蓮,神隱在阿美族名下,居住在花蓮新城北埔、豐濱新社、立德、台東長濱,人口僅1258人,經族人長期爭取正名,20021225日政府正式認定噶瑪蘭族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。

二、1991年宜蘭縣長游錫堃邀請由陳建忠、偕萬來率花蓮噶瑪蘭人百人返回宜蘭參加「開蘭195週年活動」,慶典當晚筆者亦受邀與游錫堃縣長、陳建忠及客家代表,共同施放天燈,以示族群和諧。記得那時,當,天燈冉冉昇起,每個噶瑪蘭人臉上都佈滿淚水。

三、在宜蘭礁溪設有吳沙紀念公園,以表彰其對開蘭的貢獻。宜蘭向來以人權立縣,地方政府是否亦曾考慮在蘭陽平原為噶瑪蘭族立碑,設園區,謙卑面對歷史,讓噶瑪蘭人的祖靈終得安息,族人心神不再流浪。

  《經常來去花蓮,途經蘭陽平原之感觸》